老药工的尴尬(传统中药鉴定)

蒙草堂健康产业集团赞助 2016年11月20日
 

     本人计划以中药传统技术里的“鉴定”、“炮制”、“调剂、制剂”等传统技艺来分析老药工的历史地位和目前的窘境,从而引发人们对于“中药”的传承进行多角度的更加现实的思考。
    本文重在某些“点”的问题解析,仅代表个人观点,与任何组织、单位无关。
       老药工,代表着丰富的经验和阅历,代表着对专业锲而不舍、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1961.12.11,继承老药工经验,发挥老药工专长,北京日报 老药工历史背景:
老药工一词,主要流行于80年代,1985年,当时相关行政管理部门出台了老药工的政策,发老药工证书(彭真题字),听说是每月补助15元钱(不过据说没有兑现,不知道是局部的还是大面积的),以示对传统技术技能的尊重。后来就没有了下文了。 
空白的老药工证书,本人偶然遇到,收藏了一本。
下图合影为网络转载,感谢原创作者。

   过去的传统大药堂,前店后厂的模式,当时的经营模式,决定了老药工要擅长很多的传统手艺,大的门店,分工相对较细,有专职切药,专职制剂的人员,甚至专职切药还要分工分等级的,但是作为传统药工,当时的所有流程工艺一定是要会的,知识经验和阅历显得都很全面。
   目前,行业人员已经失去了过去培养老药工的土壤,再想要过去传统的老药工,基本成为了不可能。
本文重点说下中药鉴定的一点事情。其它内容日后发文。
先举个例子:某药检所抽查到了一批柴胡,问我是什么品种。我说:非药典品。但该品种却是历史上有使用历史,目前临床上效果非常好、商业领域价格最高的柴胡“锥叶柴胡”,我说,你就当南柴胡下正品报告吧。
结果对方说:抽检标本上是按北柴胡抽检的…?…
下图为锥叶柴胡药材
下图为锥叶柴胡饮片

   从法典角度讲,该批柴胡一定是假药了,这是毋庸置疑的,不过商家销售、使用当时进价就二百多的、临床效果非常好的柴胡,如果给判为假药,而进价几十元的柴胡反倒没事情,这让当事者情何以堪?
      我想说的是:主管部门都是那么多学历很高、掌握高科技、经过专业学历教育以及相关业务培训的人都不认识,你让基层老百姓去认识中药并且订到种?让他们给柴胡上写明南北?啥意思?是不是药?有没有毒?能不能用?何苦非要置人于死地?抓一把黄芪,是不是还要写明是蒙古黄芪还是膜荚黄芪?
       真药被判为假劣,假劣被判为真药,最后谁说了算?仪器说了算!啥叫传承?我经常说:老药工几十年的经验,不如几克重的一张纸有分量,老药工算老几,你说真就真?还有王法吗?数据才是硬道理,就这么尴尬。
解决方案:
1、别总是把“传承”、“老药工”用在口头作秀上,也别总是说什么“高手在民间”之类的貌似谦虚的话。药典的编写,从全国各省份各抽1-2位资深老药工参加中药部份的编写(这一部分,真的不是坐办公室的那些专家的擅长,真不是),这部分,绝对不仅仅是性状的问题,虽然性状也存在亟待改进的问题,还涉及到市场历史品种演变的问题以及一些炮制等其它问题。
 2、制药企业,药典打九折。也就是说,药典包括所谓的各种P规范,必须贯彻执行,法典规范必须要有,但是执行过程中要根据中医药自身的特点,符合行业的实际状况。
 3、基层使用单位,药典打七折。各地区完全可以通过组织德高望重的老药工成立行业协会来解决一些常见问题,行业人员的事情,应该由行业人员来管理。外行真的管理不了中医药的。
 
不举具体例子了,相信在行的人,都看得懂。
   所谓的药典打折,只是大概的说明一个问题,就是,要想让中医药发展,相关人员就得了解市场,了解行业的实际情况,不能往死里扣,往死里整,给传统人员一点点活气儿,给传统从业人员一点点尊严,仅此而已。

学习更多相关知识 请点击此处

好中医,好大夫——郝建国

紧急援助电话15578776842郝大夫。

 
蒙草堂亚麻籽油
蒙草堂健康产业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