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仲皋《脏腑通》

蒙草堂健康产业集团赞助 2016年10月15日
 

原文见邹学熹《中国医易学》
《中国医易学》是1989年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邹学熹、邹成永。
着重从科学方面对医易学加以论述,上篇中国医易学发展史,包括易学基本知识;中篇论述医易相通之理;下篇串讲《周易》原文。
 
(一)   脏与脏相通 心肝
离火在天为电,震雷引以为鞭;心怒遽动将军官,气结胁间不散。
厥阴肝气上逆,心亦疼热不堪;舌卷囊缩病相连,皆是二经之变。
邹氏串讲:离为火,震为雷,离火在天之象有如电光闪闪,闪电之后,继闻隆隆震雷之声,这种现象,好像震雷把闪电当作他的钢鞭一样。淮南子所以说:“雷以电为鞭策。”结合人体脏腑来看,离火即指心经之火,震雷则指肝经之气,离震二卦既如天之雷电,所以心肝二脏相互感应的功能也像雷电活动之密切,若一脏有病就会立即影响另一脏发生病变,在情志上也是一样。
比如心中火起,就会触动肝气横逆而发怒,并出现胁下胀痛,心中疼热,舌卷囊缩等一系列心肝两经的病变,由此可见心肝两脏之气的相通了。
(二)   脏与腑相通心大肠
乾道天行甚健,离火为日为天;大肠不通心火炎,必然谵语狂乱。
伤寒神昏谵语,大承气汤为先;泻心汤用大黄连,已可窥其崖岸。
邹氏串讲:乾卦之气健运不息,比喻如大肠腑气以通为顺;离卦在天如日照当空,有如心藏之神。若大肠健运失常,则表为腑气不通,大肠腑气不通,则可导致心火上炎,扰乱心神,而发生谵语狂乱的病变。《伤寒论》对这种大肠腑气不通,心火上炎,扰乱心神所导致的热结狂乱之证,则选用大承气汤峻下热结,使胃气承顺下行,心火自不上炎,而诸证自愈。若伤寒太阳误下,热陷胸中成“热痞”之证,则有天火同人卦六二爻之象,邪热同伙为患,以致心与大肠失调,气机痞塞中焦,相因为患,又当用大黄黄连泻心汤通腑以泻其心火,痞塞自通,由此可以了解医易相通的道理了。
(三)   腑与腑相通大肠胆
东南巽木为胆,西北乾金大肠;后天八卦列两旁,气化一升一降。
设今二经同病,便闭胁痛难当;烦渴龙胆泻肝汤,并与大承推荡。
邹氏串讲:胆为巽木之卦,在后天八卦图的东南角上,其气主升,大肠为乾金之卦,在后天八卦图的西北角上,二经之卦列后天八卦图的左右两旁,气化活动一升一降。若巽木胆金之气过升,则为胁痛、烦渴之证,当用龙胆泻肝汤之类泻其木气之过升;若大肠腑气不降,则为腹满、便秘之证,又当采用大承气汤推荡腑气下行。
二、易学与中医的会通以上所举,皆邹学熹“医易会通”承先的部分内容,下面再从所著《易学精华丛书》有关“医易会通”的内容谈谈启后的问题。
(一)易学与内经理论的会通《黄帝内经》是中医与易学会通的经典著作,成书于战国时期,讲五运六气、天人合一、阴阳五行、脏腑经络,以及各种病证产生和变化的原理,治疗的原则,但这些基本的原理原则,都根据易学所发现的一整套自然规律而来。古代尚无文字的时期,有用符号表示的,如卦爻符号;有用图画表示的,如太极图;有用数字表示的,如河图、洛书。这些都是古人仰观俯察,远取近譬,从天文、气象观测中得出的基本法则。现根据古代宇宙观将其观测程序简述如后:古人站在高处,发现天覆于上,地载于下,人在中间,得出天地人三才的概念。《素问·气交变大论》说:“夫道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古人观察到天体运行不息,而感觉不出大地在运转,因此以地为静点,而得出“天动地静”的概念。为了术语上的统一,以圆为动,以方为静,而提出“天圆地方”的天文观。又观察到天地中间还有雷、电、风、云、雨、雾的变化,湖泊、高山、水火、大地的存在,所以继乾为天、坤为地之后,而有雷风相搏,山泽通气,水火不相射之论。
古人还从观察中发现太阳的运行关系到气候寒热温凉的变化,万物的生长收藏,于是得出四时气候不同的概念。由于太阳从左东升,向右西落,于是得出左右、上下、四方、六合等概念。
从太阳东升西落,经过南天,没入地下,而得出东南西北四正的概念;从太阳冬至节出没得最高,夏至节出没得最矮,而得出四隅的概念。由于太阳晴朗时可见,晦暗时不见,而得出显隐的概念。由于太阳到天顶的轨迹有升有降,而得出高卑、上下的概念。由于太阳轨迹移动到一定第三卷379地点又折回来,而得出往复、迎随等概念。由于太阳晷景在地下成360度圆,周而复始,而得出循环、周期等概念。日体常圆,月有亏缺,而得出虚实、盈亏等概念。并从天地万物是有形的,气化活动是无形的,而无形的气化活动,总是以有形的实体为基础进行的,因此得出“气附于形”,人们必须“因形察气”的方法,中医的生理、病理观,诊断学和药理学,都是本此而建立的,以上也就是由八卦产生的阴阳学说在各方面的推衍。
医学家和易学家还建立了不少的观测标准,以观测天体和人身。如以日月运行,一寒一暑以观测天人之间的阴阳变化;以五星正变,四时气候转移,而审五行之象;以五纪盈虚而审五运之岁;以六气代谢,而审季节时令;以八方衰旺,而审八卦之位;以八门开合,而审八风之气;以甲子纪年,而审岁运等等。
《内经》还有大法、师法和心法。大法则本易学三大原则:贯通百事,即按客观规律办事,不加己见,所以言不泛论,事不虚构。表征感衰,即言要从时间上看问题,因四时变化才有盛有衰,所以要“因形察气”。殷鉴兴废,即言要从空间上看问题,抓阴阳对立。如九大论之谈气化学说;阴阳离合论之谈三阴三阳离合;六节藏象论之谈天以六六为节,人以九九制会;藏气法时论之合人形以法四时五行;九宫八风篇之论太乙下九宫,皆涉及《内经》之大法。师法即指口耳相传之秘,如论中有关刺法内容皆有师承,是理论与实践相合的论述。心法即融大法与师法为一体,如有关脏腑、经络、病机、诊法、治则的论述,皆医家之心法。
《内经》的编写体裁也较特殊,不仅仅是问答体,而是在当时“托古改制”的影响下,仿史家“以时系事”的手法而“以人系事”。“托古改制”即假托黄帝、岐伯等古代圣哲,以增强其学术的说服力。凡提黄帝之名,则知讨论的是本篇、本节、本段的纲领性问题;凡提岐伯之名,则知涉及的都是医学有关的问题;凡提鬼臾区之名,则知涉及的是有关天文、气象学的问题;凡提伯高之名,则知叙述的当时医家之传述;凡提少师、少俞之名,则属后世新兴之学;凡提雷公之名,则为推衍之文;不标题者,则属其他学派之论。
邹氏从《易经》角度来了解《内经》的理论体系,这是一条非常正确的方法和途径。我们可以通过两部经典来了解、掌握有关天地和人身变化情况,以便保持统一平衡和调整一致,综上所述,说明“医易会通”并不是一句空话。
《脏腑通》
民国初年,有四川医家何仲皋,在成都锦江之滨举办国医学院。他以“西江月”调写成《脏腑通》一书,作为学生便于记诵的教材。该书以八卦之理,结合《内经》、《难经》、《金匮》、《伤寒》各经典,以阐述病理,指导临床辨证论治。现举数阕,并附邹氏剖析串讲的内容如下:
一、脏与脏相通
   1、心肝   
   离火在天为电,震雷引以为鞭;心怒遽动将军官,气结胁间不散。
   厥阴肝气上逆,心痛疼热不堪;舌卷囊缩病相连,皆是二经之变。
2、心肺   
   心脏原为倒火,肺为华盖高撑;心火炎上肺咳生,肺热心亦烦闷。
   温病两寸洪大,由肺累及心经;银翘散中藿郁增,紧把膻中护定。
3、心脾   
   心火能生脾土,脾脉上注心宫;脾阳虚则思虑穷,心虚难于记诵。
   归脾汤中诸品,多治健忘怔忡;心血不生脾血空,转使心中刺痛。
4、心肾   
   离火原为心脏,坎水即属肾经;坎中一阳会离阴,心肾相交无病。
   几济中藏未济,微理阐自易经;水气上犯作奔豚,思患预防要紧。
5、肝脾   
   脾为肝木所克,肝病实脾为先;倘若弦脉见右关,土虚木乘可验。
   脾经若多湿气,筋必软短拘挛;关节不利屈伸难,治从苦热酸淡。
6、肝肺   
   肝脉贯膈注肺,雷从秋令收声;血虚肝木侮肺金,肺郁乘其所胜。
   伤寒恶寒发热,大渴当刺期门;肺饮肺疟脉如平,弦脉因克而隐。
7、肝肾   
   肝木生于肾水,三冬雷在地间;先王至日且闭关,阳气还须内敛;
   肝热风火相煽,肾精随之已干;失精伤肾复伤肝,少腹弦急目弦。
8、脾肺   
   肺脏生于脾土,二脏皆属太阴;肺经主降脾主升,俨如地天相应。
   脾干由于肺燥,清燥故用麻仁;咳嗽右肋引肩疼,又是脾经之病。
9、脾肾   
   肾阳能生脾土,脾输水谷添精;太极本从无极生,先后二天同运。
   肾气丸中桂附,补阳用助脾经;小建中汤治太阴,意在纳谷助肾。
10、肺肾   
   肾脉贯膈注肺,二经金水相滋;肾经水气向肺移,跗肿小便不利。
   又有金不生水,肾经由之而虚;瞳神散大磁朱医,吸铁引针神剂。
二、脏与腑相通
   11.心小肠
   天干丙丁一气,心与小肠相通。火脏火腑应雌雄,表里相为体用。
   口糜舌尖干绛,茎痛小便淋红。两火相凝气上冲,导赤一散可用。
12.心膀胱
   膀胱原属卫外,其气不异日光。心为阳中之太阳,丁壬化木可想。
   嚏声连连不止,分明病在膀胱。阳和心脏不外张,是以出于鼻上。
13.心大肠
   乾道天行甚健,离火为日为天。大肠不通心火炎,必然谵语狂乱。
   伤寒神昏说语,大承气汤为先。泻心汤用大黄连,已可窥其崖岸。
14. 心胃
   心脏原居胃上,二阳之病发心。天干丁戊气相生,胃降心火自顺。
   调胃能止说语,泻心汤用连芩。古人立方法最明,自可引人入胜。
15. 心胆
   胆腑内藏心火,其气上通于心。心神不足胆便惊,先庚三日在巽。
   少阳胆气不足,心悸肾水相侵。小柴胡汤加茯苓,其方传于仲景。
16. 肝小肠
   天干丙辛化水,肝脏赖以滋生。小肠火腑液病成,筋逐由之而劲。
   小肠若受湿热,邪从肝脏而侵。脉见统芤迟缀行,清暑益气可进。
17.肝膀胱
   肝为筋脉之主,津又主于膀胱。太阳气逆筋便伤,内经言之甚当。
   伤寒起则头眩,二经连累而秧。仲景苓桂术甘汤,真是天开妙想。
18.肝大肠
   肝脉直贯胃腑,大肠同是阳明。厥阴伤寒小便清,伤热亦多燥粪。
   加味理中诸品,止泻并治肝经。当归龙荟大黄增,消息还需细讨。
19.肝胃
   肝经在卦为震,三爻一阳二阴。仰盂变作覆皖形,直犯阳明胃分。
   气上冲胸堪证,上引如怀可征。乌梅丸治气冲心,皆是圣经明训。
20.肝胆
   肝叶内藏胆腑,二经表里相连。肝仁胆义性不偏,亦是寒热各半。
   小柴升胆之剂,姜芩寒热相参。厥阴病用乌梅丸,治病亦需两管。
21.脾小肠
   小肠直接胃腑,脾胃则属夫妇。小肠热甚脾湿滋,火土相连一气。
   太阳小肠受暑,脾土由之而虚。清暑益气诸参芪,外感偏宜补剂。
22.脾膀胱
   太阳日出于土,夜则入于土中。膀胱气化陷中宫,脾气由之而壅。
   无汗小便不利,输转之气已穷。桂枝去桂术苓从,可识经方妙用。
23.脾胃
   脾胃建居黄极,数列河图之中。一升一降天地通,脏腑随之运动。
   心肺相从于胃,肝肾惟脾相从。谦卦有吉而无凶,九三上六最重。
24. 脾胆
   少阳相火在上,脾土由之而生。风木化土治脾经,鸡屎醴传素问。
   东垣补中益气,升柴用意最深。补中先发表云云,全是不通之论。
25. 肺小肠
   肺脏原为华盖,小肠脉亦朝宗。丙辛合化气相通,可识二经体用。
   咳嗽连连矢气,小肠病入肺中。止嗽散中芍药从,寒热尤需慎重。
26.肺膀胱
   太阳与肺合表,分明水气连天。相传下渡州都官,做若江淮河汉。
   痰饮二经同病,经方苓桂术甘。咳嗽小便滴涓涓,止嗽散加苓半。
27.肺大肠
   肺与大肠表里,脏腑皆属乎金。大肠病若肺咳生,燥咳亦多燥粪。
   金匮下利肺痈,仲师汤用紫参。肺痈白散效如神,巴豆直从肠进。
28. 肺胃
   胃之大络通肺,虚里名著内经。咸卦群子虚受人,取其泽山感应。
   肺痈葶苈泻肺,补胃大枣甘平。白虎汤中加人参,又治二经热病。
29.肺胆
   少阳相火主病,火气可以刑金。咳嗽胆汁呕频频,肺胆二经同病。
   元参麦冬生地,增水肺气肃清。木通胆草与黄芩,泻胆称为神品。
30. 肾小肠
   肾与小肠相近,化源出于丙辛。肾热小肠热亦盛,小便因而难治。
   肾气历久成疝,邪从小肠而侵。睾丸腰胁少腹痛,温通乌药可胜。
31. 肾膀胱
   肾与膀胱表里,壬癸一气相通。寒热标本遂错综,是以在里骨通。
   太阳汗漏不止,护阳端赖附功。少阴始病热乃躬,麻桂细辛可用。
32.肾大肠
   肾与大肠同气,只缘窍在二阴。肾寒下利谷之清,肾热大便必硬。
   理中加入附子,温肠首先温肾。凉膈麦地与元参,又治肾经热临。
 
33.肾胃
   肾脉从胃贯膈,二阳原配二阴。天寒地裂且凝冰,可识胃之与肾。
   肾为胃关不利,水病由之而生。戊癸合化水斯灵,四逆称为神品。
34.肾胆
   内经少阴属肾,一言度尽金针。胆汁癸水所钟灵,后庚三日在巽。
   肾精耗散若过,胆必惕惕而惊。少阳胆气注瞳神,瞳神还是属肾。
三、腑与腑相通
   35.小肠膀胱
   膀胱原无上窍,直与小肠相连。小肠渗泄而通泉,然后能出小便。
   伤寒小便不利,膀胱气化失权。温病小肠济泌难,冬地三黄最善。
36.小肠大肠
   小肠受盛之腑,大肠传导之官。阑门上下界分焉,气化分明一贯。
   倘若火腑热病,淫于金腑之间。伏瘕沉痔病连连,内经之名可验。
37.小肠胃
   阳明何多燥气,皆由两火相并。心脏在上赫赫临,小肠幽门相应。
   唇疹口糜龈烂,二经热邪浸淫。实热调胃或小承,虚则甘露宜饮。
38.小肠胆
   甲木能生丙火,胆与小肠相亲。二经同病膈如焚,小便因而不渗。
   或为大头瘟毒,或为水瓢等温。增损普济板蓝根,黄芩黄连可审。
39.膀胱大肠
   前后二经同气,大肠下口为肛。肛内之脉是膀胱,治病宜知所向。
   太阳外症已解,邪从水腑深藏。血既热兮人如狂,桃仁承气最上。
40.膀胱胃
   膀胱三阳之腑,胃为二阳之经。太阳之病合阳明,其气逆而不顺。
   倘若不痢但呕,仲师汤用葛根。脉促喘汗烦下痢,葛根芩连可进。
41.膀胱胆
   少阳半表半里,半表属于膀胱。太阳之病合少阳,气亦逆而不畅。
   若不下痢而呕,黄芩汤入半姜。下痢直用黄芩汤,消息还需细想。
42.大肠胃
   胃为水谷之腑,大肠传导之经。艮土一气贯乾金,变化神明无定。
   二经痞满燥实,芒硝枳朴生军。热结旁流气已行,甘草硝黄可任。
43. 大肠胆
   东南巽木为胆,西北乾金大肠。后天八卦列两旁,气化一升一降。
   设今二经同病,便闭胁痛难当。烦渴龙胆泻肝汤,并与大承推荡。
44.胃胆
   少阳半表半里,半里属于阳明。阳明病合少阳经,脉弦滑数可任。
   下痢粘秽胸满,寒热往来交侵。大柴枳半芍黄芩,大枣生姜七品。

学习更多相关知识 请点击此处

好中医,好大夫——郝建国

紧急援助电话15578776842郝大夫。

 
蒙草堂亚麻籽油
蒙草堂健康产业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