咳嗽不止于肺而亦不离于肺

蒙草堂健康产业集团赞助 2019年7月6日
 

咳、嗽、咳嗽是不同病理现象,早在《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咳嗽论》中就有关于咳、嗽和咳嗽的描述,“咳谓无痰而有声,肺气伤而不清也;嗽谓无声而有痰,脾湿动而痰也;咳嗽谓有痰有声,盖伤于肺气,动于脾湿,咳而为嗽也。”
对于咳嗽之病因,张景岳曾说:“咳嗽之要,止惟二证,何谓二证?一曰外感,一曰内伤,而尽之矣。夫外感之咳,必由皮毛而入,盖皮毛为肺之合,而凡外邪袭之,则必先入于肺,久而不愈,则必自肺而传于五脏也;内伤之咳,必起于阴分,盖肺属燥金,为水之母,阴损于下,则阳孤于上,水涸金枯,肺苦于燥,肺燥则痒,痒则咳不能已也。”
肺主气、司呼吸,肺为清虚之府,一物不容,毫毛必咳,咳嗽是呼吸道一种保护性的反射活动,达到清除外物痰涎,保护呼吸通畅目的。正常人受到风寒,异物进入呼吸道,食道反流,诸气上逆等,一般会咳嗽,这是一种正邪斗争的过程,当邪气超过正气,肺卫功能受损,产生剧烈频繁之咳嗽,则会发生许多病理变化,外感咳嗽称之为“外邪”,内感病因称之为“内邪”。
一、外感咳嗽多因人体肺卫不能有效抵御风、寒、暑、湿、燥、火六气胜复的变化而产生的咳嗽,又因风为百病之长,所以在外感咳嗽诸证中,多以风为先导,挟寒、热、湿、燥等外邪入侵,从口鼻或皮毛侵犯肺部,肺气宣降的功能失常,伤于肺系而咳嗽。
1、风寒咳嗽
太阳病风寒两伤,营卫同病,其症状为头痛,恶寒,发热,怕风,但寒重热轻,无汗,四肢酸痛,鼻塞流清涕,咳嗽,吐清稀样白痰,脉浮弦或浮紧。
治宜疏风散寒,燥湿法痰,止嗽散加菖蒲、白寇化湿浊,茯苓、半夏以渗湿,降逆、祛痰。
2、风热咳嗽
即为“热伤风”,其症状为头胀痛,发热恶寒,但热重寒轻,汗出不多,口苦咽干,甚至咽痛红肿,咳嗽吐黄痰,或痰粘不爽,或干咳无痰,鼻干喉痒,口渴思饮,舌苔薄黄,脉浮数。
治以疏风清热,宣肺止咳,桑菊饮加味治之;若咳剧痰多,胸闷汗出,头痛且重,口虽干而不思饮,舌苔白腻带黄,脉濡数,此为风热挟湿蕴蒸,邪在上焦,肺失清肃,治宜疏风清热,祛湿宣肺,桑菊饮加牛蒡、苡仁、茯苓等治之。
3、风湿咳嗽
症状为头痛而重,发热恶风寒、微汗、短气、骨节烦疼,体微肿,小便欠利,咳嗽吐白涎痰,或白泡沫痰。舌苔白润。脉浮弦而缓。其治法当从汗解,金针,羌活除湿汤加味治之。
4、风燥咳嗽
症状一般为头微痛,恶寒发热,无汗,鼻塞咽干,甚至咽痛音哑,咳而痰稀,或干咳无痰,口中津液干燥,舌苔薄白,脉浮数而细。
治法当于辛凉中佐以解热润燥之品,止嗽散加麦冬、知母、贝母。
禁忌:外感咳嗽,除服药治疗外,应谨避风邪,禁饮或少饮酒,并少食肉类、油脂,以及刺激性食品。服药后喝热粥,蒙被而睡,助取微汗,则病从汗解。
、内伤咳嗽多由虚损而来,尤以脾、肾二脏与咳嗽、痰、喘关系密切。所以历代医家有“肺不伤不咳,脾不伤不久咳,肾不伤不咳喘。”“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痰之本,水也,源于肾;痰之动,湿也,主于脾;痰之成,气也,贮于肺。”等总结。
1、七情内伤。中医认为喜、怒、忧、思、悲、恐、惊与我们的五脏存在表里关系,七情过了,就会影响我们的五脏功能,肝心脾肺肾五脏存在生克制化的关系,尤其是悲对肺有直接的影响,所以人遇到挫折和打击,往往特别容易产生虚咳。
2、脾胃虚至痰饮咳嗽。脾为肺之母脏,母病必传子,脾失健运,最容易产生水湿,湿生痰,同时肺为贮痰之器,“脾虚湿困”往往是咳嗽的内因,表现为咳嗽多痰,痰如泡沫,反复发作,舌苔薄白或白腻,脉多弦滑,这也是中医治肺病名方(培土生金方)的理论基础。
治以温化痰饮,可用温肺花饮汤加减。痰多可加苏子、白芥子、葶苈子等,如兼外感风寒化热而见痰黄,咯出不爽、舌苔转黄或伴发热,则去干姜、五味子,加黄苓、鱼腥草等清热化痰药,发作轻时,治以健脾化湿,自常用白术、茯苓、桂枝、陈皮、半厦、杏仁、厚朴等药。
3、肾阴虚咳嗽。《素问·逆调论》云“肾者水脏,主津液。”肾阴虚不能制阳,容易出现火旺水涸的症状,干咳少痰,或痰色多黄白稠,午后潮热、颧红,盗汗、失眠、舌质红,脉细软。
治以养阴清肺、化痰止咳为主,自常用生地黄、功劳叶、沙参、麦冬、百部、紫苑等药,出血加白芨、茜草根、海蚌、含珠等,盗汗中加五味子、煅牡蛎,黄苓、浮小麦、丹参等,痰黄稠而多加鱼腥草、山海螺等。
4、肝火犯肺:咳嗽气逆,痰出不爽,或如梅核,或如败絮难以咳出,咳时面红耳赤,并引及胁痛,咽喉干燥,烦躁易怒。舌边尖红,苔薄黄而干,脉弦数。
禁忌:肺阳偏虚者,忌吃生冷瓜果;肺阴偏虚者,忌食辛辣椒姜厚味。对含碱性食品,亦当少吃为佳。
注:参考资料:《唐步琪咳嗽辩证论治》、《中医内科学》。

 

学习更多相关知识 请点击此处

好中医,好大夫——郝建国

紧急援助电话15578776842郝大夫。

 
蒙草堂亚麻籽油
蒙草堂健康产业集团